曾俊霞 郜亮亮 王宾 魏亚萍 齐国
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生力军,2020年,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到1700万人,占农业劳动力的9.6%。本文基于2018年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9763名职业农民的调查样本数据,从生产经营类别、地区等维度对职业农民的群体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。结果表明,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中情况相比,职业农民呈现出许多新特征。这些人口新特征,也是研究职业农民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。
男性占到八成,没有出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
(资料图片)
性别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要点,因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、社会差异会导致资源获取、效率产出、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不同。在农业领域,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。农业劳动力女性化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,男性逐渐从传统农业部门中抽离出来转向非农领域,而女性逐渐接替男性成为农业生产主体的经济社会现象。职业农民作为中国农业劳动力中的高素质代表,性别结构问题也值得探讨。
调查样本表明,职业农民中男性占到八成,女性仅占到两成,完全没有出现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。第一,职业农民中男性占到总体的80.1%,在各生产经营类别、各地区中占比都接近或超过八成,占据绝对主力。尤其是在技术和劳动强度要求更高的纯养殖类中,男性占比更高,达到了85.9%。第二,职业农民中的男性占比(80.1%)明显超过了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的男性占比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,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31422万人,其中男性占52.5%,女性占47.5%,男性略高于女性5个百分点,男女差异并不大。而职业农民作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的一小部分(2017年共1557万人,仅占农业劳动力的7.7%),其男性占比高出总体近30%,两者性别差异十分明显。
以中壮年为主,明显相对“年轻化”
农业劳动力“老龄化”是全球性现象。十多年前美国农民的平均年龄为58岁,日本高达67岁,欧洲有1/3的农民年龄在65岁以上,所有经合组织(OECD)成员国都显现了同样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。中国也不例外,农业劳动力不再年轻,2017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53.3岁;并且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,55岁及以上农业劳动力的占比从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的12.7%迅速上升到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时的33.6%,几乎增加了2倍。
中国职业农民的年龄分布如何呢?调查样本显示,中国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为45.1岁,可以说队伍正当壮年;从事纯养殖、种养结合类的职业农民比纯种植类的职业农民平均年轻1岁,从事经济类作物种植的职业农民相比粮食类的平均年轻近1岁;职业农民相比中国整体农业劳动力,以及美国、日本等国农民,明显更加年轻。
相比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普遍存在的老龄化现象,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征。第一,从各年龄阶段的分布来看,职业农民在高年龄阶段的占比明显低。职业农民中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占比为13.3%,而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该年龄占比为33.6%,高出职业农民20个百分点。第二,从平均年龄来看,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明显低,相比2017年全国农业劳动力53.3岁的平均年龄,职业农民低了8.2岁。第三,从年龄分布特点来看,职业农民的平均年龄低于中位数年龄约一岁,两者非常接近,说明年龄分布没有出现极端偏离情况,年龄结构比较稳定。从年龄分组占比也可以看出,职业农民中35岁及以下占比(14.6%)和55岁及以上占比(13.3%)非常接近,而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35岁及以下的占比(19.2%)远不及55岁及以上的占比(33.6%)。
绝大部分来自农业户籍,但已出现部分非农户籍的劳动力
职业农民队伍中,绝大部分还是来自农村的农业户籍农民,但也有一少部分(7.5%)是来自城市的非农户籍劳动力。1950年代后期形成的户籍制度,像一道无形的“墙”,将城乡劳动力市场一分为二,之后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,逐渐有年轻的、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到城市,但很少有非农户籍的城市劳动力流动到农村成为农业劳动力。职业农民队伍中,这道“墙”已经出现了裂痕,一小部分城市劳动力开始逆向流动到农村。
职业农民中非农户籍人员占比7.5%(包括1.8%的居民户),“户籍农民”占据绝对主体。2017年职业农民的总数为1556.7万人,按照7.5%的非农户籍比例计算,全部职业农民中有116.8万非农户籍。从占比和绝对数量来看,非农户籍职业农民依然是少数,但是其占比却远超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的非农户籍占比,是全国该占比的3倍,说明职业农民具备更强的“职业”吸引力,吸引了更多来自城市的非农户籍劳动力从事“农民”这一工作。职业农民的劳动力市场二元壁垒逐渐被打破,城乡劳动力开始双向流动。从城市流向农村的非农户籍农业劳动力,从业素质更强,更多进入了技术要求更高的农业行业。他们不仅优化了职业农民队伍结构,提升了职业农民队伍整体素质,而且可以预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,他们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更大。
家庭户规模及家庭务农人数相对全国乡村家庭更大
职业农民所在家庭户规模有多大,有多少劳动力投入到农业?或者说,在现阶段,什么样人口规模、农业劳动力规模的家庭更容易成长为职业农民家庭?这不仅是职业农民劳动力要素配置问题,而且直接关系到其他基本要素如土地、资本的配置,最终决定了家庭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益。
调查样本显示,相比全国乡村家庭,职业农民的平均家庭户规模(4.53人/户)更大,平均务农人口数量(2.4人/户)和家庭务农人口占比(53%)更多,体现了职业农民家庭所具备的人口优势。
在当前农业劳动力市场、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,家庭成员较多的农户相比家庭人员较少的农户,在土地禀赋和劳动力数量上都占据优势。职业农民的一大基本生产特征就是规模经营,其平均土地经营面积为152亩,是普通农户土地经营面积的20倍。未来,随着劳动力、土地市场的完善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,职业农民对于家庭人口资源的依赖将会有所降低。
[作者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、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(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)]
关键词: